上回提要:“備兌證”堅持與“股票期權”決鬥見真章,長空子勸說不成,遂提議兩人向長空子各使一招絕技,長空子都接下了,以評判雙方高下。“備兌證”同意了,馬上便要出手。
“備兌證”二話不説,劍出如風,劍光化成雨點,一時讓人眼花繚亂、目不暇給。長空子不慌不忙,雙手望空一張,劍光消失,這招接下了。長空子轉過頭來,向“股票期權”平掌一伸,道:“請賜招。”“股票期權”也不謙讓,一道白虹從腰閒飛出,如雷轟電擊,直奔長空子面門。長空子本來平攤的雙掌朝中間一壓,這一道白虹也算接下了。
長空子轉臉向“備兌證”微笑曰:“你畢竟還是輸了。”
對於散戶而言,“備兌證”等於“股票期權長倉”,按道理,散戶可以比較條件相若的“備兌認購證”與“股票認購期權”,只要看看幾個數字,優劣自然朗朗分明。
參照2006年10月17日的交易數據,當天滙豐銀行開市價 $146.2,最高價 $147.4,最低價 $145.9,收市價 $146.8。當滙豐銀行交易價在 $146.1時,一份2006年12月7日到期、約定價格為 $150的滙豐銀行備兌認購證(以10份備兌證換1股正股)的交易價格為 $0.171。買入10份備兌證的成本為 $1.71。
同時在股票期權市場上,一份2006年11月29日到期、約定價格為 $150的滙豐銀行認購期權(1份認購期權換1股正股)的買入價為 $1.21。雖然備兌證的期限比股票期權略長,但備兌證的交易價格竟比股票認購期權賣出價高41%。
再看另一個例子。同日,另一份2007年4月13日到期、約定價格為 $149.99的滙豐銀行備兌認購證(同樣以10份備兌證換1股正股),當滙豐銀行交易價在 $146.2時,它的交易價格為 $0.495。買入10份備兌證的成本為 $4.95。同時在股票期權市場上,一份2007年3月29日到期、約定價格為 $150的滙豐銀行認購期權,在正股價相同的情況下,買入價為 $3.73。雖然上述備兌證的時限較股票期權長15日(7個交易天),但考慮了美式期權比歐式期權價值較高,和上述備兌證的約定價格輕微低於股票期權的約定價格兩個因素後,很難理解何以備兌證比股票期權昂貴近33%。
上述兩種備兌證在當天都沒有成交,這是否代表市場已經懂得鑒別這些高價期權?再看看當天交投量超過2千萬份的另一備兌證。這份備兌證的到期日是2006年12月29日,約定價格是 $150,當時滙豐銀行正股價是 $146.6,這份備兌證的交易價是 $0.243,買入10份備兌證的成本是 $2.43。同時,一份2006年12月28日到期、約定價格為 $150的滙豐銀行認購期權的買入價為 $1.99。再一次,備兌證的持有成本高於股票期權達22%。也許交投活躍的備兌證的溢價沒有那麽高,但22%的差異也不算是輕微的分別。
上述的備兌證都是“價外證”,那麽較昂貴的“價外證”會不會在變成“價内證”時有較高的升幅?再看一份2007年3月30日到期、約定價格為 $145的價内備兌證,當正股價是 $146.4時,備兌證交易價是 $0.61,賣出10份備兌證的收益是 $6.1。一份2007年3月29日到期、約定價格為 $145的滙豐銀行認購期權,在正股價相同的情況下,賣出價為 $6。很明顯,價内備兌證的市價與價内股票期權的賣出價相若。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,備兌證的升幅超過股票期權的可能性是很微的。
對於準備使用衍生工具捕捉滙豐銀行正股市價上升的散戶來説,持有備兌證的成本比持有可比較的股票期權高近二至三成。散戶還要考慮,不論備兌證或期權,它的價值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損耗。如果開始時以較高價買入備兌證,則散戶面對較高的價格風險是不言而喻了。
長空無二,正忙於假扮成空手入白刃的武林高手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